《溫州日報》:當心“老買家”變成“老賴家”
發布時間:2009年08月18日 09:07
本報訊 (記者 吳勇 通訊員 林霄) 金融危機催生“洋老賴”,即便與國外老買家、大客戶做生意,也得多留個心眼兒。為泰國老客戶拖欠150萬美元貨款而憂心數月的周先生,暫時長吁了一口氣:近日,這位家具企業老板拿到了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賠償款,由于事前投保、索賠及時,周先生總算挽回了部分損失。
據悉,這家泰國企業為ACT公司,由英國最大的家具制造商集團Christie Tyler (Thailand) Ltd控股,其產業規模在泰國首屈一指。周先生的企業與該買家在2006年3月份建立貿易關系,目前已累計交易近千萬美元。然而,就是這樣一家商業巨頭卻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
案發后,ACT公司曾提出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可這幾個方案要么由于泰國法律方面的原因而實施困難,要么由于時間太長,變數太大而導致操作性不強,實際都沒有被采納。最終,周先生要求ACT公司退回部分貨物抵償貨款,對于剩余賬款,周先生向中國信保提出索賠,最終獲得67.9萬美元的賠款。
“我市出口企業往往存在大買家、老買家沒有風險的認識誤區,其實任何企業都有生命周期,企業的資信狀況是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世界五百強的平均壽命也不過只有40歲。”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溫州辦事處主任周毅表示,“而且,老買家、大買家一旦出險,對出口企業來說往往是災難性的損失和打擊。因此,要特別注意對老買家、大買家的交易風險,利用金融工具管理和轉嫁風險是有效的解決途徑。”
數據顯示,上半年,溫州信保接到的單個案件報損金額100萬美元以上的案件3起,案值合計523萬美元,占所有報損案件總金額的58%,大客戶的風險需要防范。另外,受全球消費需求低迷影響,零售業相關行業報損增長最快,而歐洲地區,正取代美國成為案件的集中爆發地。
金融危機背景下,出口風險的增加在溫州企業里的表現還是很突出。上半年,該辦事處在溫州范圍已接到出口項下報損案件37起,總金額為917萬美元,同比增長340%,金額報損率達3.12%。今年1至7月,我市新增了54家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的企業,至此,已經有117家溫州企業為出口生意系上了“保險帶”。不過,在全市4400家出口企業里,僅占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