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加入WTO十周年 出口信用保險如何“跨越”(一)——十年磨劍 護航中國企業國際化生存與發展
發布時間:2011年12月09日 11:07
2011年12月07日 作者: 張蘭
編者按 入世賦予了中國企業有所為且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然而,全球經濟一體化也使中國企業與國際貿易投資中的政治風險和商業風險離得更近。尤其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復蘇正面臨結構性調整困局,歐美債務危機仍在擴散,全球金融系統仍然十分脆弱,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面臨貨幣升值壓力,資產市場波動性加劇,全球通貨膨脹水平上升,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國際貿易、投資的信用風險仍然較高,出口信用保險和投資保險的市場需求將保持在較高水平。
作為我國唯一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機構——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迎來十周年華誕。從曾經面對國際市場的青澀懵懂,到如今熟練運用國際貿易規則。加入WTO十年間,我國正是通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這個杠桿,把國家的金融資源、信用資源與企業的制造能力、銷售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我國外經貿新的競爭力,企業出口實現了由簡單保守的“低檔產品、現金交易”向國際通行的“高檔產品、信用交易”的過渡,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外貿發展方式轉變,加快了我國由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的進程。本報《保險周刊》為此推出一組系列報道,敬請讀者關注。
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十周年之際,我國唯一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機構——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信保”)也迎來十周年華誕。經過十年的磨礪,我國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實現了跨越式大發展,在促進對外經貿與投資,促進和支持企業“走出去”,保障企業收匯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我國支持對外經貿發展的重要金融工具。
歷史性跨越
2001年12月18日,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第七天,我國唯一承辦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金融機構中國信保正式成立,這是我國政府參照WTO規則和國際慣例,加大對外經貿政策性支持力度的重大舉措。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誕生,也意味著這家政策性保險機構將承擔起光榮而重大的使命,即積極配合國家的外交、外貿、產業、財政和金融政策,通過國際通行的出口信用保險手段,為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提供收匯風險和出口融資的保障,支持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生存和發展。
十年彈指一揮間,隨著出口信用保險政策性職能的有效發揮,政府及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和重視出口信用保險的重要作用。如今,中國信保的專業品牌形象已逐漸深入人心,影響力不斷加強。2009年“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提出“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當年5月,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產生的嚴重影響,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了六項政策,其中第一項就是完善出口信用保險政策。2010年,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介紹2010年重點工作時指出:“要穩定發展對外貿易。今年的主要著力點是拓市場、調結構、促平衡。堅持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和以質取勝戰略,落實和完善出口信用保險等各項政策措施?!?SPAN>2011年,溫家寶總理分別在第110屆廣交會、天津濱海新區調研和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到“發揮好信用保險、出口退稅、出口信貸等政策的作用,努力促進對外貿易平穩增長和基本平衡?!?SPAN>
不同尋常的十年,中國信保實現了超常規快速發展,公司的綜合實力達到了新的高度。2002年至2011年(1~10月)間,中國信保承保金額從27.5億美元增長到2062.9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70.5%(2002~2010年),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同期GDP和出口貿易的年均增長率,承保業務覆蓋全球217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信用保險對我國出口的滲透率從2002年的0.8%提高到2011年(1~10月)的11.3%,超過國際平均水平,承保業務覆蓋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2010年,中國信保出口信用保險總承保金額、海外投資保險承保金額以及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保金額,在全球所有官方出口信用機構(ECA)的排名均已躍升至第一位。
摸著石頭過河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是我國改革開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我國借鑒國際經驗,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措施,對于促進和支持我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國發展對外關系、開展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的重要工具。
“信用保險是國際通行的貿易促進手段,但在我國起步較晚?!睋袊疟5膶<医榻B,自成立以來,中國信保一面快速學習國際同業先進經驗,一面結合我國國情,“摸著石頭過河”,使我國信用保險業呈現出超常規、跨越式增長態勢。“十年間,中國信保積極推進產品服務創新,從最初只有短期出口信用保險、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和海外投資保險三種產品,經過十年發展,目前已經擁有由43種產品、26種承保模式組成的項目險、貿易險等業務板塊以及包括資信評估、應收賬款管理在內的完整的信用風險管理服務體系,建立了與客戶無縫對接的‘信保通’客戶服務系統。通過專業、完善的產品服務體系,中國信保為我國進出口貿易、海外投資、國內貿易等經濟活動提供了完整的信用風險保障。”政策性作用凸顯
十年間,中國信保主動服務國家經濟外交戰略,大力支持我國中長期出口項目,不斷增加承保國別,創新承保模式,積極拓展承保領域。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信保積極支持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重點產業發展,承保了一批有重大影響的項目,項目呈現金額大、期限長、資本密集和政策性強的特點,在鞏固和發展我國與其他國家經濟外交關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據統計,截至2011年10月,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累計承保金額384.6億美元,年均增長36%(2002年至2010年)。其中,對電力、電信、鐵路、船舶等行業的承保比重分別達到43.1%、16.4%、7.7%、8.8%。在中國信保支持下,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我國電信設備制造商已打入歐美主流運營商市場,年合同出口額位居世界前列。
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為穩定外貿形勢,國家出臺了“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保險專項資金安排”(以下簡稱“專項安排”)的措施。中國信保迅速響應,推出了一系列積極的承保政策。截至2011年10月,中國信保累計獲得國務院批準的“專項安排”項目116個,涉及合同金額376.5億美元;共完成承保方案201個,涵蓋50個出口國家,重點支持了一批中國成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項目,帶動了國產設備、技術和標準出口,有效地提升了“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在穩定外需、促進就業和加快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至2011年10月,中國信保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共實現承保金額229.4億美元,是公司成立前七年(2002~2008年)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累計承保金額的1.5倍。
與此同時,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的政策引導作用也得到充分發揮,在防范風險、支持融資、促進出口、保障就業等方面效果顯著,為穩定和促進外需發揮了重要作用。2002年至2011年10月,中國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累計支持出口金額5419.9億美元,年平均增長75.1%(2002~2010年),其中,支持長賬期賒銷業務、出口到新興市場、遠期信用證等高風險業務3880億美元。
助力打造“中國品牌”
在實施重點行業支持政策、促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方面,中國信保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確立了機電、汽車、船舶、高新技術、輕工、紡織、醫藥和農產品八大重點支持行業。僅在2005年至2011年間,中國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支持重點行業出口規模就達到4195.1億美元,其中,支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年均增幅更是高達83.5%。
十年間,中國信保大力支持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企業出口,有力地提升了“中國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在中國信保的支持下,一大批引領中國產業發展方向的行業龍頭企業不僅在傳統市場地位日益穩固,也在以往難以進入的市場打開了局面。截至目前,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對汽車、船舶、紡織品、農產品、醫藥產品等行業龍頭企業的保險覆蓋率超過40%,“中國品牌”的國際化競爭能力顯著提升。
在支持出口企業鞏固傳統市場優勢的同時,中國信保還不斷加大對新興市場出口的支持力度,大大增強了出口企業開拓新興市場的信心,有力地促進了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據統計,近十年中國信保通過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累計支持對新興市場國家出口2441.5億美元,東盟、印度、巴西、俄羅斯等組織和國家累計承保金額分別達到341.6億美元、179.0億美元、103.9億美元和110.4億美元。
為了讓國家出口信用保險政策惠及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中國信保從成立伊始就把中小企業作為重點服務群體,支持的中小企業約占公司客戶總量的80%。在承保平臺建設、承保政策制定、信息服務、理賠追償、貿易融資等方面,采取傾向性的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先后創新推出中小企業綜合保險、義烏中國小商品城貿易信用保險等新產品,專門研發了“中小企業信用保險E計劃”網上投保平臺,使得其對中小企業的服務更加高效和便捷。
“走出去”離不開“保到位”
朱燕祥/畫
加入WTO后,我國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但在“走出去”的背后,潛藏的風險管理問題也日益突出,企業面臨投資所在國可能發生的征收、匯兌限制、戰爭及政治暴亂、政府違約等風險。與此同時,海外投資保險逐漸發展成為我國企業應對跨國投資風險的有效手段,在維護我國企業海外權益方面發揮了保駕護航作用。
作為唯一承辦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中國信保,十年間充分發揮了信用保險的經濟補償功能:面對2004年爆發的禽流感疫情,中國信保推出農產品特別保險,向企業及時支付賠款336.2萬美元;面對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擴散的沖擊,中國信保幫助企業有效地解決了“有單不敢接”、“有單無力接”的難題,并及時向企業支付賠款4.9億美元;面對2011年中東北非地區政局動蕩,中國信保及時向29家在利比亞戰亂中受損的企業支付保險賠款4.9億元,有力保障了相關企業的正常經營。
來源: 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