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中國信保 助力小微企業海外揚帆
發布時間:2012年03月16日 11:04
信用保險對小微企業最大的幫助就是破解了他們有訂單不敢接、接了單怕收不回貨款的難題,幫助企業做原來不敢做的生意,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美國經濟再次陷入低迷、歐債危機的不斷深化,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所面臨的外部經濟形勢也日趨嚴峻。在外貿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我國中小企業由于抗風險能力較弱、資金鏈緊張,因而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
“在沒有出口信用保險之前,企業只有依賴傳統的銀行固定資產貸款。由于銀監會對信用保險融資的風險權重視同零,企業可以通過信用融資來彌補資金鏈上的空缺。”談及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廣東分公司總經理陳連稱,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正在探索一條不需抵押擔保而為企業融資的新途徑。
危機之中“搶訂單”
金融危機以來,海外買家、銀行信用狀況日益惡化,尤其是小規模買家的逃匿和非法停業情況明顯增多,商業風險持續升高。對于“家底”原本就不豐厚的小微企業而言,“有單不敢接、有單無力接”的情形非常普遍。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企業明顯增大的海外收匯風險,中國信保廣東分公司急企業之所急,迅即提高了對企業的風險保障力度,實行“有投必保”,有效支持廣東企業“搶抓訂單”穩定傳統市場,同時開拓新興市場。
珠海華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打印耗材的民營中小企業,與中國信保廣東分公司合作之初,年度出口規模僅254萬美元。在中國信保積極承保政策的支持下,該公司主動出擊、搶占海外市場,僅用了兩年時間,年出口規模已突破1400萬美元,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235%,實現了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逆勢上揚。
另一家主營紡織品、燈具等產品的廣州長佳進出口有限公司,產品主要出口到歐美市場。面對美國經濟環境不濟的形勢,2011年3月開始尋求與中國信保廣東分公司合作,通過利用出口信用保險,大膽承接了來自美國客戶的賒銷訂單,解除接單的顧慮,年銷售額增長近五成。作為民營中小企業,該公司長期存在融資難問題,借助中國信保的保單在銀行獲得了無抵押、無擔保的貿易融資貸款,解決了資金瓶頸,提升了供應鏈管理效率,增加了企業利潤。
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近三年,中國信保廣東分公司不斷深入珠三角各區域中小企業群體,圍繞佛山小家電及陶瓷、東莞電子及家具、廣州輕工紡織、江門摩托車及金屬制品、汕頭玩具及水產、珠海打印耗材等行業,已構建針對不同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的中小企業行業合作平臺,每年為超過3000家的中小企業提供服務,支持中小企業年出口規模超過130億美元。
海外拓展“千里眼”
為了擺脫主權債務危機下歐美市場逐漸萎縮的市場風險,很多企業將目光瞄向了正在崛起的新興市場。然而在海外市場尤其是新興市場的拓展中,小微企業往往缺乏對海外市場、買家真實資信狀況的了解。針對這種情況,中國信保加大了“買家資信評估服務”,成為眾多小微企業海外市場開拓的“千里眼、順風耳”、業務決策過程中的“良師益友”。
“當時我們想進入白俄羅斯市場,設立一個制造基地。盡管與對方銷售商已經合作多年,但還是對各種風險有所擔心。在出口信用查明當地銷售商的情況并授予信用額度后,我們才做出了投資決定。”廣東美的微波電器制造有限公司財務管理部部長鄺廣雄告訴記者,在出口信保公司的幫助下,成功實現了對白俄羅斯的投資。TCL集團高級副總裁、TCL通訊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郭愛平也告訴記者:“TCL是外向型企業,但在海外業務上,無論是對客戶的了解還是對當地經濟金融等信息的了解都不太充分。記得當年TCL的產品出口非洲某國家時,接到廣東信保對其的信用評估降級提示后,趕緊回籠資金,才避免了因當地政局不穩定帶來的損失。”
據了解,金融危機以來,除簡化業務流程、提高限額審批和理賠追償等業務的運作效率外,中國信保還通過“金融危機跟蹤專報”、“行業風險態勢分析”等報告形式,及時幫助企業了解、分析金融危機對海外銀行、企業和產業的影響。據統計,2008年當年,信用保險對廣東省企業國內外信用銷售的支持達到420億元人民幣,支持企業增加出口超過50億美元。近三年,中國信保廣東分公司累計為中小企業提供海外買家風險評估超過一萬個。
【視角延伸】
廣東小微企業受益匪淺!
在廣東眾多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中,中國信保還將重點圍繞“市場轉型”、“經營模式轉型”、“生產技術升級”三個層面,加大對廣東省加工貿易企業國內及海外新興市場的開拓支持,產業鏈價值延伸的貿易融資、本地化供應鏈融資支持、引進機器設備升級的項目融資支持等,為加工貿易等外向型企業轉型開拓國內銷售市場提供了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支持。
據廣東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副廳長鄭建榮透露,廣東將繼續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通過資金扶持政策引導企業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和出口目標市場,提升機電及高新技術產品和對新興市場的出口;同時鼓勵發展信用保險綜合金融服務,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記者:張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