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信用保險助醫藥行業走向世界
發布時間:2016年10月21日 10:07
【本報記者 劉小微】醫藥行業關系國計民生,是我國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領域。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保護主義、內顧傾向抬頭,多邊貿易體系受到沖擊,海外信用風險加大,使得正處于轉型發展期的我國醫藥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面臨重重困難。
對此,中國信保副總經理查衛民表示,作為政策性金融機構,中國信保近年來不斷創新產品,提升服務,逐步實現了醫藥行業內全鏈條各環節的全面風險覆蓋,促進構建了更加理性、健康、均衡的醫藥產業格局。
優化支付方式破解“有單不敢接”
截至8月末,中國信保今年已承保1988家醫藥企業出口和海外投資,共計86.8億美元,對醫藥行業一般貿易滲透率達到28.4%,向醫藥行業支付賠款2271.4萬美元。
為化解企業“有單不敢接”的難題,中國信保通過幫助醫藥企業優化支付方式,甄別優劣買家,從而幫助企業撬動競爭激烈的國際醫藥市場,充分發揮了信用保險防范風險、開拓市場的政策性作用。
深圳一家全球領先的醫療設備和解決方案供應商,其醫療器械產品主要以預付款的方式在新興市場國家進行銷售。由于當地經銷商資質有限,企業擔心一旦遭遇市場變化或政策調整會導致回款不暢,償債能力受到影響,“有單不敢接”成了企業發展的瓶頸。還好中國信保提出利用靈活的賒銷方式幫助企業抓訂單、保市場,使得該企業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更多的競爭優勢,拓展了國際銷售渠道,國際市場銷售額5年內翻了一番,新興市場國家銷售額占比也提升到了60%,自此將政策性信用保險視為企業在國際化發展的堅強后盾。
拓展融資渠道 破解“有單無力接”
在我國醫藥行業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眾多民營企業異軍突起,依靠創新產品和服務迅速占領了醫藥產品出口市場,成為行業發展的主力軍。但許多企業面臨醫藥行業前期投入大、資金回籠慢的問題,融資困難成為企業國際化發展的癥結所在。
我國南方一家生產假牙制品的小微企業,產品遠銷美國、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幾年前便通過境外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險。然而,由于空間距離和投保規模的限制,該企業始終無法得到有效的融資支持,企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在進退維谷之時,企業找到了中國信保,憑借中國信保的保單獲得了銀行的信貸支持,大大提升了企業承接海外訂單的能力。
事實上,很多中小醫藥企業因為資產規模、上游采購、國際物流等原因導致資金緊張,對融資需求極大。中國信保針對這一需求,在推出小微企業專屬保險產品的基礎上,延伸服務鏈條,深化與銀行的合作,推出“小微企業信保易”保單項下無抵押、免擔保融資,單個投保企業融資金額可高達80萬美元,為企業拓寬了融資渠道和資金來源,大大提高了小微企業承接海外訂單的能力。
專業資信服務 破解“風險莫測”
當前,加強信用風險管理成為外向型醫藥企業提升發展質量的重要一環。面對變幻莫測的海外風險,企業對于海外市場情況、買家信息、交易方資信狀況等問題難以調查,亟須專業化的資信服務來強化信用風險管理。
據介紹,中國信保依托獨有的資信評估中心,組建了專門的醫藥行業服務團隊,開展行業研究和行業承保服務,幫助企業建立信用管理體系,構建行業交流平臺。目前,中國信保能夠為醫藥企業提供專業的國別、行業、買方信用風險評估,信用管理服務覆蓋了醫藥出口的各個環節。
河南的一家原料藥生產企業,銷售網絡遍及全球。在與中國信保合作之后,該企業依托中國信保龐大的企業資信信息庫、豐富的信息渠道資源、專業的信用分析師團隊,迅速建立起了覆蓋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完善了買方風險評估。由于提高了買家風險的甄別能力,該企業篩選出一批優質買家,出口額由2013年的800萬美元躍升到2015年的3300萬美元。在外貿形勢嚴峻的情況下,該企業的出口實現了逆勢增長。
查衛民對此表示,中國信保將充分發揮自身政策性職能,利用專業化優勢,與醫藥企業一同激發我國醫藥行業新優勢,提升我國醫藥行業整體國際競爭力,協力打造出一批響亮的中國醫藥品牌。
報道鏈接: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bx/zc/201610/t20161019_106066.html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bx/zc/201610/t20161019_106066.html~jin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