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政策性保險為中企出海“全球護航”
發布時間:2016年12月27日 16:50
(本報記者 王俊嶺)日前,商務部2016年版的《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正式對外發布,為國內有意走向海外拓展業務的企業介紹國外的政治經濟形勢、法律政策、投資機遇和存在風險等基本情況。隨著中企走出國門日益成為趨勢,這類指南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事實上,中國為出海企業解決風險的機制設計早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初就開始了。其中,政策性保險在“護航”方面的成果不容小覷。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每100美元出口中就有約25美元是在政策性保險直接或間接拉動下實現的。“風云突變”及時撐傘
國際經濟合作中,有貨幣貿易、技術出口、資本輸出等多種形式,其中貿易無疑是最基礎的環節。據海關統計,2016年1—11月,全國進出口21.8萬億元人民幣,下降1.2%。這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和保護主義抬頭背景下顯得尤為不易。這種不易對企業來講,往往體現在海外業務風險因素的增多。
總部設在四川成都的宏華集團主要從事石油鉆采設備研究、設計、制造、服務和出口,是中國最大的石油鉆機成套出口商。近年來,其海外業務發展迅速,銷售網絡遍及美國、埃及、阿聯酋、巴西、哈薩克斯坦、委內瑞拉、烏茲別克斯坦等多個石油生產和消費大國。近10年內,這家民營企業在“一帶一路”周邊國家的銷售金額已超過30億美元。
天有不測風云。由于石油鉆機的銷售區域主要為產油國,而不少產油國又都地處國際熱點地區,政治、宗教、社會、文化等領域矛盾交織,因此風險事件時常發生。有一次,宏華集團向一個印度尼西亞客戶銷售了一批鉆機及零配件,雙方最初約定提單后2年內將尾款結清。然而,隨著2015年國際油價不斷探底,客戶的資金周轉出現困難,于是便開始拖欠貨款。
面對可能造成的損失,宏華集團將相關情況反映給自己投保的政策性信用保險機構——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簡稱“中國信保”)。中國信保接到報損后“及時撐傘”,立即展開協調,一方面要求這家客戶盡快提供切實可行的還款方案并履行付款義務,另一方面通過自身的政策性地位、國際影響力向其施壓,敦促其積極溝通解決方案。與此同時,中國信保也啟動了政策性信用保險的理賠程序,并在較短時間內作出相應的風險賠付。
前不久,歐佩克達成減產協議,國際油價企穩回升,石油勘探、鉆井方面的市場需求也開始回暖。這一系列積極變化讓平穩度過上次風險的宏華集團對2017年的海外業務充滿了信心。
無獨有偶,在近年來國際貿易形勢嚴峻復雜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面臨困難的顯然不止宏華集團一家。如果說宏華集團面對的印度尼西亞客戶還僅僅是因為資金周轉困難而拖欠貨款,那么專門從事數碼產品生產和出口的深圳市兆馳股份有限公司面臨的問題似乎更加嚴重。
2016年10月份,兆馳公司因為其在澳大利亞的客戶倒閉而無法收回貨款,公司將遭受巨額的經濟損失。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由于自己以前經常與海外買家做生意,時間一長就覺得老買家、信用證結算都沒有風險。但通過這次事件才知道,現在國際貿易形勢低迷,海外貿易風險也隨之增加,老買家、信用證結算同樣存在風險。“比如說信用證全是英文條款,這就容易存在‘不符點’的風險。”該負責人說。幸運的是,由于兆馳公司此前投保了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因此損失發生后獲得了6200萬元的相應賠償金。
一邊是中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出海企業越來越多;另一邊則是保護主義抬頭,針對中國的保護主義措施屢屢出現。記者了解到,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經驗的增多,政策性信用保險變得愈發重要。不少企業家都將“出口信用保險”看成是他們在國際市場拼殺不可或缺的風險防范工具。特別是有了政策性信用保險這張“護身符”后,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競爭中就能減少許多后顧之憂,多了很多底氣和力量,緩解了“有單不敢接、有單無力接”的難題。
助力搶抓海外商機
對于政策性信用保險對企業搶抓海外商機的意義,東方電氣集團國際合作公司副總經理胡衛東舉例說,巴基斯坦鐵路以前從來沒有買過中國產品,東方電氣集團在中國信保支持下成功出口巴基斯坦1300輛鐵路貨車后,巴方便開始認同并完全接受了中國產品,包括技術和標準。這有助于企業真正實現從產品輸出到技術輸出的戰略轉移。
事實上,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爭取海外商機的方式早已不再局限于出口中低端廉價消費品,而是更多通過加大研發、創造需求來拓展自身業務水平和盈利能力。只不過,這種“升級+走出去”的模式,對于風險管控的要求也更高。
例如,創立于1995年的比亞迪集團,是一家擁有IT、汽車和新能源三大產業群的高新技術民營企業。在過去,比亞迪主要靠電子零部件組裝、二次充電電池制造等傳統業務起家,但從中長期看,這些業務的行業競爭激烈,市場瓶頸逐漸突出,國內增長空間有限,因此加大新能源系列產品研發并及時推向海內外市場就顯得十分迫切。
然而,戰略轉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雖然比亞迪確立了以“硅鐵戰略”為核心的新能源業務發展方向,但由于現有各板塊業務發展階段不同、產業環境各異,市場銷售與風險管理等難題依然較多。尤其在海外市場中,新能源大巴、太陽能組件以及儲能電站等新產品的風險保障問題日益突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海外風險能減輕多少,企業的業務轉型就能加快多少。
為此,比亞迪集團將目光投向了國家的政策性信用保險。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幫助下,比亞迪不僅成功地應對了烏克蘭、老撾等新興市場波動,而且還進一步拓展了俄羅斯、古巴、伊拉克、蘇丹、哥斯達黎加、哈薩克斯坦等國的市場。與此同時,中國信保還針對比亞迪海外項目銷售賬期長、金額大、商業模式復雜的特點,及時發揮信息優勢,在項目接洽、結構安排、成本控制等方面為比亞迪提供“錦囊妙計”。而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我國政策性信用保險為企業出海“五洲護航”的全面性、前瞻性和主動性。
服務開放走向縱深
其實,政策性信用保險對很多企業來說并不陌生。2001年12月,中國在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周后便設立了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加大對外經貿發展和“走出去”戰略的支持。成立15年來,中國信保累計承保規模超過2.8萬億美元,累計服務客戶9萬余家,向客戶支付賠款92億美元,賠付案件3萬余起。2010年以來,這家中國唯一的官方出口信用機構保險規模及主要險種規模已連續6年排名全球第一。
不過,隨著中國經濟對外開放走向縱深,政策性信用保險也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1—11月,我國對外投資合作持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64個國家和地區的7500多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投資金額10696.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5.3%。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一方面,機電產品在我國出口中占比較大,但技術含金量卻往往不高;另一方面,政策性保險里的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能為很多大型成套設備制造企業提供保障,有助于企業穩定訂單,專心做強產品。可以說,政策性信用保險15年來在中國對外貿易和制造業升級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后,政策性保險還有哪些發揮作用的潛力呢?業內人士指出,服務貿易、海外投資、資本引導三大領域值得關注。
“首先,近年來中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勢頭越來越明顯。與貨物貿易擔保物、國際規則均較為明確的情況不同,服務貿易缺乏重資產擔保物且國際規則上也有空白,這就為政策性保險提供了空間。其次,中國企業赴海外投資趨勢逐漸明朗,雖然海外商機較多,但其中的風險卻并不容易掌控,而政策性信用保險機構的相關保險產品以及國別風險評估報告無疑為企業所亟需。最后,當前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一些資金容易在沒有具體投資項目的情況下盲目流向海外以進行套利。在此背景下,國家政策性信用保險在承保條件方面的嚴格要求則有助于這些資金仔細考慮流出后的投資風險保障問題,從而幫助其回歸理性。”崔凡說,總體而言,未來政策性保險在中國對外開放中將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風險難阻中國開放腳步(開放談)
2016年即將過去。在這一年中,盡管世界經濟依舊復蘇乏力,但不確定性和保護主義卻有所增加。這些因素的影響反映到中國,往往體現為廣大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面臨的風險有所升高。
比如,東道國的政治環境發生變化,可能引發針對性的貿易保護措施或投資審查,就會為企業帶來政策風險;再比如,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出現劇烈波動,引發海外交易伙伴財務狀況惡化,就會為企業帶來市場風險;又比如,當相關地區局勢持續動蕩、沖突頻發,就可能危機中企海外投資的安全,從而為企業帶來安全風險……
那么,面對風險,我們就應該在開放的進程中踟躕不前嗎?對此,中國顯然不會因噎廢食。必須看到,一方面,隨著中國供給側改革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中國產品將更具國際競爭力,潛在貿易空間正不斷拓展;另一方面,中國海外配置資產占比只有約8%,而與中國經濟體量相當的發達經濟體這一數字則是35%左右。可見,無論是對外貿易還是對外投資,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發展前景都十分廣闊。畢竟,無論是貨物貿易還是資本、技術、服務的出口,其本質都是比較優勢的交換,都是要素在更廣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本質上對各方均有好處。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
與此同時,風險本身也并非沒有辦法化解。從本質上看,“風險”只是出現某種壞結果的概率,保險業的存在就是為“風險出售”提供一個交易對手,最終形成有效的風險配置市場,抵御沖擊。其中,政策性信用保險對出海企業的風險保障力度顯然更強。例如出口信用保險,其承保的業務風險就主要在國外,涉及國際貿易、國際投資中的政治風險和商業風險,既有海外買家和銀行的信用風險,又有國外政府的主權信用風險以及戰爭、征收、匯兌限制等政治風險。
正如大海孕育著浩瀚的財富,卻不可能永遠風平浪靜一樣,中國對外開放與融入全球經濟的進程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因風險而畏懼開放機遇,比風險本身更加可怕。
未來,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對外投資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境外投資項目庫、資金庫、信息庫的不斷完善,同時健全對外投資風險的預警和指導機制。企業也應該積極用好商務主管部門、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專業智庫等多方面資源,充分了解東道國法律、環保、人文、社會、政治等方面情況,提前做好風險應對預案,從而更有效地實現企業海外發展目標。
對航海家而言,哪一塊海域有風浪或許不好判斷,但大海對所有船只的包容卻毋庸置疑。同樣的道理,在全球化早已成為歷史趨勢的背景下,風險雖然值得重視,但卻難以阻擋中國對外開放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