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報》:海外工程承包迎重要機遇期
發布時間:2017年07月10日 09:28
日前,葛洲壩國際工程、中冶國際工程、中國電建國際工程、中建材國際裝備等50多家工程承包及成套設備出口重點企業齊聚廣西南寧,參加由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主辦的工程承包及成套設備特險業務信用風險管理高層論壇,就海外工程承包行業面臨的機遇與風險防范等問題進行探討。中國信保副總經理黃志強表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縱深推進和國際產能合作的不斷升級,我國海外工程承包和成套設備領域迎來了重要的市場和行業發展機遇期。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海外工程承包行業發展迅速,成為“走出去”戰略的主導形式。2016年,中國海外工程承包新簽合同額同比增長16.2%。海外工程承包行業的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有效帶動了成套設備等產品的出口,也帶動了境外資源開發、對外投資等規模的不斷擴大。
然而,在我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也面臨著項目所在國的政治風險、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各國匯率的波動、融資渠道單一對企業承接項目能力的限制等等,這些都給企業“出海”帶來了不確定性。
中國信保作為我國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機構,一直將工程承包和成套設備行業作為重點支持行業。2016年工程承包行業承保金額達220.3億美元,占中國信保短期出口特險業務總承保金額的比重達71%,其已成為短期出口特險業務支柱型行業;成套設備行業承保金額31.4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56.4%。
黃志強表示,中國信保將進一步從產品維度、管理維度和行業維度出發,充分發揮信用保險的風險管理功能,通過產品、服務的創新,不斷滿足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多元化需求;進一步發揮中國信保風險管理平臺作用,支持大型項目投、建、營一體化發展;助力企業抱團出海,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投資合作研究所副主任金銳認為,“十三五”期間,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規模將保持增長,但也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地緣政治經濟安全風險依然存在;二是面臨的內外競爭更為激烈,企業亟待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以我為主”的承包和勞務合作模式將不可持續。企業要采用有效途徑,充分利用好出口信用保險功能,做好風險防范。
據建設銀行有關人士介紹,截至目前,作為銀保合作的典型成果——“建信通”業務已為28家重點企業的40個境外項目提供了融資服務,累計辦理融資超過13億美元,涉及東南亞、中東、非洲、南美等地的十余個國家,有力地支持了我國企業“走出去”。
豐富的外經貿實踐證明,出口信用保險作為國際通行的貿易促進手段,在風險管理、行業整合等方面具有專業價值,對貫徹落實國家“走出去”戰略、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助力企業長遠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